花兩百美金請 OpenAI 幫我寫 code,這聽起來很瘋。但在用過各家 AI 工具、燒掉好幾十億個 token 後,我發現:
現在的 Codex,已經變得夠猛,猛到可以讓我炒掉原本心中那個王者——Claude Code。
🍧先講清楚,我原本可是 Claude 的死忠粉。
▋Claude Code 的高峰與墜落
老實說,Claude Code 在我心中的地位,一度是無可取代。尤其是 Opus 和 Sonnet 混搭的 workflow,真的非常強。
但問題是,使用穩定性一直讓人頭痛。從帳號被封到被迫轉用第三方跳板,體驗不斷退化。
直到 8 月 28 號,Anthropic 正式實施限制流量,我的 Claude 直接被掐斷。
開發進度瞬間停擺,只能退回那些舊式 AI IDE,效率慘到不行。
我心裡只出了一個問號:「現在怎麼辦?」
▋誤打誤撞,我重新認識 Codex
就在我絞盡腦汁找替代方案時,意外發現——我之前在用的 Wingsurf、Augment Code、Cursor 這些工具,其實內建的 GPT-5 High 表現其實不賴。
那是不是代表 Codex 在 CLI(命令列)環境下也很強?
這念頭一起,我立刻開啟 ChatGPT Plus,開始用 Codex 模型試寫程式碼。沒想到,不只好用,還非常順。
😮更誇張的是,$20 的 ChatGPT Plus,那幾天的產能,
居然跟我用 Claude 燒掉上億 token 的效率差不多!
讓我真的有種「春天來了」的感覺。
但夢醒得也很快,第二天我就遇到 ChatGPT Plus 的使用上限。果然,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。
▋一週大逃亡:用光所有 AI IDE 配額
我開始爆肝清空手上所有剩下的工具點數:Cursor、WindSurf、舊訂閱方案,三天內全部榨乾。
那一週過得像難民。
結果我靜下來想:如果 Codex 在穩定性這麼高、產能又不差的情況下,真的值得我升級到 ChatGPT Pro 嗎?
答案慢慢浮現。
▋中途插曲:Grok Code 的嘗試
但實際試了 Elon Musk 推出的 Grok Code Fast 1,雖然 context 有 500K,而且工具調用能力強,UI 類的任務還 OK,但一碰到複雜架構或邏輯推論,馬上露餡。
我心中那句老話又響起來:「你是要 workhorse?還是 thoroughbred?」
▋便宜馬能跑活?還是頂規馬贏到底?
身為獨立開發者,你會想省錢、試便宜工具。但只要你開始做大型產品、模組化開發、要整合多功能時,你會突然發現:
模型的上限,就是你產品的上限。
用 Claude 或 GPT-5 High 的人,往往不是寫一兩段 code,而是一次拋出八九個需求,期待 AI 幫你一口氣統整、輸出、優化。
Grok 雖然「能跑」,
但其實你需要的是超越自己。
你是要請一個工讀生每個步驟要說清楚,還是要一個能一打十的高級工程師?
所以我選 Codex
我現在已不只是做一頁式 App,而是想打造更完整、更細緻的產品。
🔥 我正在做一個 AI 客服聊天機器人,目標超簡單:上傳 PDF 或自動爬網站內容,
AI 即時生成客服知識庫,還能嵌入網站使用。
就是幫中小品牌、個人創作者省下大量回覆私訊的時間。
這時候,用什麼模型就變成關鍵。
如果我 90% 的工作都委託 AI 代碼完成,那我就不能用只會「勉強寫完」的工具。
我要的是能「寫得漂亮、寫得透徹」的模型。GPT-5 Pro 雖然反應較慢,但換來的是穩定與細膩,這點太值得了。
特別是我做 SEO 策略分析、知識總結、語意搜尋時,Deep Search 搭配 GPT-5 Pro 的回應,準確又厚實,幾乎不需要我再做二次清理。
語音對話也不會逐漸退化。整體體驗,真的「全包」。
▋算一算,其實比較省
你可能覺得 $200 很貴,但我原本用掉的工具月費也破 $150,只是這次是集中起來一次搞定。
從這角度看,其實是升級。
而且這也讓我思考:「我們真的需要無限的產出嗎?」
還是,我們該回歸「慢效率」的創作節奏?
讓 AI 幫我們處理瑣碎,但我們用更多時間去沉澱思考、精緻產品。
你現在用哪套 AI 工具寫程式?你是傾向選擇能快速實驗、反覆錯誤的「便宜馬」?還是願意投資一個能力上限更高、但單價較貴的「頂規馬」?
我們其實都在從「寫得完」的階段,邁向「寫得精」的階段?
你呢?🙋
▋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請分享及追蹤
#限免訂閱中
同樣是每月 200 美金,為什麼沒有先訂閱 Claude Code Pro ?